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丵”部的最后一个汉字“對”,“對”在现代汉语简化为“对”,“对”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,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《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》中,“对”字虽是常用字,字形也简单,但它在文字学中,却是一个有问题悬而未决的字,详情如下:
對(对)。读duì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对,应无方也。从丵,从口,从寸。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,故去其口,以从士也。”会意字。本义是回答;应答。许慎所说“应无方也。”即回答不拘泥方法。既然是会意字,我们就先看字形演变:
“对”字有两个大问题没有解决:首先是“对”的构形方法和本义。“对”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差别不大,学界虽然都认为“对”是会意字,但其构形会意方法及本义却争议很大,至今没有定论,代表意见有以下几种:
1、林义光《文源》:“从手执業,業,版也,所以书思对命。”说对的构字法会意方法是手执“業”版(类似于上朝用的笏版),上面写着要奏对的内容。以手执“業”,这就是“对”的会意方法。
2、朱芳圃《殷周文字释丛》:“象手执登,登,辉煌之灯也。”就是说,字形是右边一只手,而左边是一盏闪闪发光的灯,灯下面还有灯座,表达出了向着的含义。向着,就是“对”。
3、高鸿缙《中国字例》:“丵象有齿之古兵,持丵反抗为对。”就是说,字形的右边是一只带齿的兵器,右边一支手,即手执兵器与人相抗,这就是“对”。
4、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则认为对的字形“象手持丵树之形,其下从土”,与“封”字从“圭”同意。就是说,字形的右边是树苗,手持树苗,栽种在土中,确立地界,表示疆界的意思,疆界相邻相对,这就是“对”。
实际上,以上几种会意方法都能自圆其说,用其释义放入典籍,也差不多都能说通,我们不做过多的猜想,“对”字的构形会意方法暂时存疑。
其次,春秋、战国时期的“对”字究竟是什么样子,是从“士”还是从“口”,亦或从“土”。
《说文》“汉文帝”一段一般认为是并非许氏原文。这段话是说汉文帝认为:见责问而回答,说起话来多半不是诚实的回答,所以去掉对的“口”字,改成了“士”字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《易》曰:‘尚口乃穷。’故去口。士,事也,取事实也。”意思是说:回答问题尽管有不同的方式,但所有的回答,必须有一个原则,必须以事实为基础。正因为徐氏兄弟对“对”的异体的产生有如此认识,所以才把“汉文帝”云云的一类校语当作了许氏的原文。
赵明诚《金石录》:“周以后诸器款识,对字最多,无从‘口’者,疑李斯变古法作小篆,始从口,至文帝复改之耳。”姚文田、严可均《说文校议》:“汉文下廿二字当是校语。‘汉文帝’者,异代人称谓。”但这也没有翔实的证据,不算定论。
总之,关于“对”字,还有两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:其一是“对”字的构形和本义;其二是春秋、战国时期的“对”字究竟是什么样子,是从“士”还是从“口”,亦或从“土”。其实这两个问题互相联系,需要深入研究。
关于构字法以及《说文》原文,就说上面这些,我们仍然依照《说文》原释解释“对”字。它的本义就是回答;应答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有问则对,非一方也。”《广韵·队韵》:“对,答也。应也。”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听言则对。”郑玄注:“对,答也。”好听的话就回答。《史记·张释之列传》:“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,十余问,尉左右视,尽不能对。”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,问了十几个问题,上林尉只能左看右看,全都不能回答。
“对”在本义之外,还有很多用法:
(1)朝向;面对。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对,向也。”《史记·万石张叔列传》:“子孙有过失,不谯让,为便坐,对案不食。”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,他不责斥他们,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,对着餐桌不肯吃饭。
(2)相当;相配。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对,当也。”《广雅·队韵》:“对,配也。”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帝作邦作对。”毛传:“对,配也。”朱熹集传:“对,犹当也。作对,言择其可当此国者以君之也。”即天帝认为周配得上兴邦开疆(《诗经》很多诗篇是先秦历史的记录,《皇矣》就是周人叙述自己开国历史的史诗之一)。
(3)配偶。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:“武子为妹求简美对而未得。”王武子想给妹妹挑选一个好的配偶(夫婿),一直都没有找到。
(4)敌手;对手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逊传》:“刘备天下知名,曹操所惮,今在境界,此强对也。”刘备天下闻名,连曹操都忌惮他,现在他出兵我国境界,这是一个强劲的对手。也指对抗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据武功五丈原,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。”占据武功五丈原,跟司马宣王在渭南相对抗。
(5)核对;比照着检查。比如:对数字;对账目。沈括《梦溪笔谈八·象数》:“以两司奏状对勘,以防虚伪。”把这两个机构的监测结果相互对比检验,以此来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。
(6)投合;适合。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又有一等痴心的子弟,晓得小娘心肠不对他,偏要娶他回去。”
(7)掺和(多指液体)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一回:“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,又对了二十斤烧酒,一点水也不掺。”
(8)拼合。比如:对不拢;把几个地图碎片对在一起;把烂掉的镜子对在一起。
(9)平分成两份。比如,对半开;对分。
(10)对待;对付。比如:对事不对人;一个对几个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(王怀祖)直以真率少许,便足对人多多许。”只凭着他那一点真诚直率,就足以对得上别人很多很多东西。
(11)对换;抵偿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,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?就把这个对给他。”对给他,就是抵给他。
(12)正确;正常。比如:意见很对;情绪不对。罗广斌、杨益言《红岩》第二章:“听许云峰同志说过,你对这样的工作,会感兴趣的,对吗?”
(13)相互。比如:工位对调;对骂。
(14)调整使之合于一定标准。比如: 摄影对焦。
(15)对仗;使诗文的词句形成对偶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艺文一》:“古人诗有‘风定花犹落’之句,以谓无人能对。”也指对联。比如:吟诗作对。《红楼梦》第八十一回:“自今日起,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,单要学习八股文章。”
(16)古代文体的一种,又叫对策、奏对。指臣下应诏对答皇帝的文章。《文心雕龙·让对》:“风恢恢而能远,流洋洋而不溢,王庭之美对也。”让自己的论述能广泛传播但不是泛泛而谈,就像水虽然很大却不至于泛滥,那就算得上是优秀的对策文章了。
(17)用作介词。有两种用法:其一、同“对于”。比如,形势对我们有利。其二、犹“向”。比如,对他表示感谢。《汉书·游侠传·原涉》:“还至主人,对宾客叹息曰……”原涉回到置办酒席的主人处,对宾客们叹息道……。
(18)用作量词。有两种用法:其一、相当于“双”。比如:一双手套。其二、相当于“件”、“套”。白居易《醉中得上都亲友书》:“岁要衣三对,年友谷一囷。”
此外,“对”还是姓氏,《续通志·氏族略七》:“对,见《姓苑》。汉对若方,见《急就章》。”
“对”字的小篆写法如图:
(【说文解字】之489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
转载请注明来自英斯泰特公司网站,本文标题:《《说文解字》第489课:细说“对(對)”字,你想不到的复杂 》